标签归档:昌邑

拉面的昌邑吃法

拉面不仅仅有兰州的,还有昌邑的,当然,昌邑的拉面也号称“兰州拉面”。

这几天在昌邑休假,到了饭点就在新村街上溜达,看到一家“红梅拉面”,感觉门头不是很正宗,也就没有进去,后来发现美团外卖还挺火爆,又扭头进去点了一碗。面很快端了上来,红红的汤,白白的面,飘着三四片牛肉和一撮香菜。第一口面吃到嘴里的时候,感觉不是常吃的兰州牛肉面的味道,也不是青海派兰州拉面的味道,面有些硬,汤有些咸,没有青海派那种浓郁的调和味道,也没有兰州牛肉面的一清二白三红四绿。然而,都说味蕾是有记忆的,瞬间让我想起了曾经在昌邑吃的那些拉面。

继续阅读

边走边瞰之美丽的昌邑我的家

美丽的昌邑我的家,这是我十五年前写下的歌谣。歌词中这样写道,沿着清清的潍河水,你就来到我的家,看看飘香的黄土地,你会爱上她。如今,潍水依旧奔流,家乡也改变了模样,楼越来越高,产业越来越兴旺,而我,离开的也越来越久,越来越远。

七月,再回昌邑大地。通过无人机的视角,俯瞰这座日新月异的小城,画面里,有他的韵动,有他的执着,有他的兴旺,有他的蓬勃。

昌邑石化

继续阅读

鸟瞰昌邑:高铁新城

昌邑的历史上,有火车。120年前,胶济铁路从昌邑南部岞山、丈岭穿过。当时仅仅是穿过,却让这个小城的人们知道了火车,认识了火车。曾经有一趟绿皮火车,从青岛开到济南,一路上停靠30多个站,票价出奇的便宜,只有这样的火车会停靠在这个小站。当然,这也是我2001年看到的一幕,至今20年了,这趟车是否还有,是否还停靠,我没有做考证。

后来修建胶济客专,建设昌邑站,然而胶济客专还没有建起来的时候,昌邑站所在的位置被划出,成立了潍坊市峡山区。这个尴尬的昌邑站,艰难的存活了十年之久,直到峡山区向铁总打报告更名,昌邑站才得以回到昌邑。此时,济青高铁已经开建,潍莱高铁也已立项,并决定在昌邑县城南部设立新站,取名昌邑站。

继续阅读

行走昌邑:齐西古村

齐西古村,坐落于渤海莱州湾南岸,山东昌邑北部龙池镇,是一个不足千人的小村。通过近几年的发掘、保护与修缮,这个历经六百余年沧桑的村落散发出独特的历史韵味。从村内的古巷口漫步而入,一股厚重的沧桑感扑面而来:石板路、青砖墙、木格窗、草顶屋、泛光步阶、旧时雕栏、寻常巷陌、连片古宅,所有的这些,似乎是在诉说着几百年前,曾经的事,曾经的人。

最早听说这个村子,是因为著名相声演员牛群。这里是他的老家。在他当红的九十年代,各地旅游资源匮乏,能够因为一个名人和当地扯上关系,也算是一大新闻。所以,当时牛群是作为当地知名人物来推荐的。后来,因为种种原因,牛群回家的机会也多了起来。2008年,曾经跟昌邑电视台一起做过一期节目《牛群回家》,站在齐西的村口小桥上,牛群回望故乡的镜头依然清晰在目。再后来,随着各地特色旅游的深度挖掘,这里逐渐成为了人们关注的红色旅游胜地——渤海走廊、抗日战争纪念馆等浮出水面,烈士祠守护战友的抗战老兵,都成为了这个村子不可磨灭的记忆。

继续阅读

鸟瞰昌邑:滨海风光

国庆节期间,陪孩子到昌邑北部的渤海湾畔看了看,孩子们只知道那里有大海,可以扔石头打水漂,对这片大海的意义浑然不觉。

昌邑有海,靠海吃海。从小吃着本地的海鲜长大,无论是咸蟹子,还是糟椒子,都是当地的特色,数次走上央视。北部沿海的柽柳林、盐田、虾池,潍河入海口,都是昌邑的旅游景点。已经记不得多少年没有来过这里了,所以趁着这个假期,来到海边走一走看一看。这一走,我就从黄海岸边的青岛,走到了渤海莱州湾,直线切割了山东半岛。

继续阅读

远远近近角埠村:鸟瞰角埠村 远远近近

端午节,田野里麦穗正黄,又一个丰收的季节即将来临。

回到老家,拿出无人机,从空中俯瞰这片我曾经生活了多年的故乡。这是第一次以这样的视角眺望,也是第一次以这样的全貌俯瞰。整齐的村庄,笔直的街道,茂盛的村边树,方方正正的麦田。一条公路穿村而过,一条小河蜿蜒流淌。这些,都是儿时里的记忆,都是成长中无法抹掉的印记。老房子门口,亲手种下的法国梧桐枝繁叶茂,已近参天。胡同里,人来人往,主道上,车来车往,晾晒着金黄。

这就是梦里的故乡,远远近近,就在身旁。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