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边楼

惊闻位于包头市钢铁大街的“大包院”楼要拆,是在年后的跟老领导的一次聊天中。这座有着近70年岁月的苏式建筑,终于要说再见了。其实,从2014年开始,这座楼要拆、这块地要卖的传言就不绝于耳,但是当这一天真的来临的时候,还是有些惊愕,有些不舍。

2006年7月,我大学毕业后,拖着一箱行李来到陌生的包头市参加工作,到2010年因为搬迁离开,在这座楼里,度过了四年时光。这四年,也是我从学校到社会转变的时间,也是我投身工作一线的实践。因为单身,八小时之外我也是基本都在大楼里加班度过,这座楼,留下了很多故事和记忆。

其实,这座楼最初不是这个样子。他是一座标准的四层苏式建筑,曾经是包钢技校的选址,后来因为从北京来了黑色冶金设计院的专家,这座楼就让给了他们,也就是后来的冶金部包头钢铁设计研究总院。包头总院在这里一呆就是60年,这期间,先是80年代从四楼上面加高了一层,成为了五层,又90年代采用框架结构在五层楼的顶部搭建起平台,并在平台上建设到了九层。一直至今,保存完好。这座楼,因为给了设计院,包钢技校还颇有意见,包头市政府也不含糊,在不远处又照着图纸重建了一座楼,一模一样。后来因为设计院的楼几经“生长”,两座楼也越来越不像双胞胎了。走进这座楼,正中是楼梯间,沿着楼梯直上,只能上到四楼。在两个侧边还有两套楼梯,那个楼梯只能上到六层。然后再往上,需要转移到旁边,移步一段距离,让人感觉很是浪费空间。一到四层的层高很高,五层的层高明显矮一截,五层六层踩上去感觉不踏实,让人感觉很奇怪。当然,这座楼拔节生长的故事是我到了包头一段时间以后才知道的,关于楼梯、阳台以及每层不同的层高的问题,让我困惑了一段时间,直到知道了这个事儿,才豁然开朗。

1957年大楼

1987年大楼

1997年大楼改造完成后。

2007年楼内改造的时候,还从腻子涂料底下刮出了当年的标语,现在读起来依然有国有企业的气势。

苏式建筑,最大的特点就是层高比较高,窗户比较小,墙壁厚,适合北方城市。这座楼,也确实冬暖夏凉,很是舒服。在包头那些年,冬天暖气来得早,屋里很舒服;夏天比较凉爽,也是宜人宜居。这座楼的对面就是八一公园,一片城市绿肺,简直就是天然氧吧。楼门前,钢铁大街,交通便捷,楼旁一侧是温州步行街,另一侧不远处就是包头百货王府井,前后不远处多家医院,绝对是地王位置。

说到大楼,其实还是里面的人。随着2010年包头钢铁设计研究总院第一批员工200人搬迁到青岛,这座楼的骚动就一直没有停止过。2012年大部队500人继续搬迁到青岛,楼里冷清了许多。2016年,包头院划归中冶华天,改革的步伐越来越快,2017年,中冶华天决策,整体搬迁到西侧500米的邮电大厦,这座大楼的使命终于结束。后来,中冶华天退出,包头院划归上海宝冶,再后来,就是2022年2月传出了大楼要拆的消息和照片,大楼寿终正寝。

从2010年离开包头,到2014年因为工作出差再回过一次,然后就再也没有回到这里。或许,这个城市对我而言,就是个中转站,但是在这个城市呆了那么久,就有了感情和依恋,听到大楼要拆的时候,还是有些伤感。

当时有人告诉我,这座楼的第二次增高是在1997年包头市地震以后,是增高也是加固,因为自己设计,又擅长框架结构,所以用了大量钢筋,原材料是包钢抵账,几乎是不计成本投入,非常坚固。甚至有人说,就算底下五层塌了,上面的四层都会安然无恙。2008年汶川地震那天,我就在这个楼里,感受到了大楼的晃动,一群人从楼上冲下来,我们也跟着往下冲,冲到楼外。当时我们住在砖混结构的宿舍里,领导让回去休息,我直接又回到了大楼里,因为我觉得这座楼的上面三层比下面六层结实。鉴于它的坚固,我开玩笑说,如果这个楼要拆,应该分成两座楼来拆。果不其然,真的就是这么拆的。包头院的老职工们在不同的群里直播拆除的照片和视频,我们也眼睁睁看着他一步一步夷为平地。承包这个拆迁工程的老板说,亏了,原以为10天的活儿,干了快一个月,成本骤增。看到了下面这个图,让我想起了汶川地震的时候有个“猪坚强”,或许,这就是我们的“楼坚强”吧。

《半边楼》上有1条评论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