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冶西北?中冶西北的前世今生

最近,一个新的单位名称横空出世,听起来大气磅礴,又似曾相识——中冶西北工程技术有限公司。这个公司,到底是怎么个来头,前世今生又是如何的,且听我慢慢分解。

早在新中国成立之初,为了快速恢复因抗战而停滞的重工业,国内开始在包头、武汉、太原设立钢铁基地,1954年,包钢开始建设,苏联专家为主,北京黑色冶金设计院的工程技术人员为辅,陆续开始在包头工作。后来,为了方便工作,提高效率,1957年成立包头黑色冶金设计院,归冶金部领导,这就是后来的冶金工业部五大设计院之一包头钢铁设计研究院的前身。

中冶东方包头院(拍摄于2007年)
中冶东方包头院(拍摄于2007年)

包头钢铁设计研究院,从1957年成立到2004年,几易其名,归属也从最早的冶金部,到后来的包钢,在到后来的冶金部,1998年冶金部撤销后归属中冶集团。因为在包头还有一家归属包钢的设计院,当地人为了区分,就称中冶包头院为大包院,包钢的为小包院。

改革开放以后,特别是进入90年代以后,东部沿海发展迅速,包头院先后经历了人才严重流失、优秀毕业生招聘不到、市场逐渐萎缩等一系列困难,于是,在2003年开始着手以异地改制为思路的“地域优化”战略。经过选址,2004年在青岛注册成立中冶东方工程技术有限公司

从这个时候开始,带来一个问题,就是当时中冶集团要求改制政策是“分立式改制”,也就是保留原来的中冶包院,承接原有物业后勤资产等辅业,新成立的中冶东方是中冶包院的兄弟,和中冶包院平级,原包头院的优良资产、先进技术、优秀人才,全部进入中冶东方,形成了两个同门兄弟的局面——这是所有问题的根源。

后来,为了理顺管理,便于顺利搬迁,2010年中冶包院与中冶东方整合,中冶包院更名为东方控股,中冶东方工程成为东方控股的子公司,两个公司一套班子。至此,两者最乱的关系出现了。

从注册,到2010年第一批搬迁,再到2012年第二批搬迁,去与留的争论就没有停止过,这个不休的争论,也导致了太多关于家庭的艰难选择——很多老同志,家属都在包头,无法前往青岛;很多年轻同志,在长达近10年的挣扎中,最终在包头成家立业。所以,自从2012年中冶东方真正整体搬迁,仍有大量的队伍留在了包头,无法搬走。而这期间政策的变化,导致了青岛和包头两地来往成本飙升,人员管理不畅,各种问题凸显。2016年7月,中冶集团对原中冶东方进行了拆分,包头部分,归属中冶华天,更名为中冶华天包头设计总院有限公司;青岛部分,保留独立名称中冶东方工程技术有限公司,2016年底归属上海宝冶集团。

中冶集团对原中冶东方拆分后,债务、纠纷、项目、贷款等拆分极为困难,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中冶集团成为了一个裁判官——为两家不休的争论挠头不已,谁也没想到,这两家根本就是打断了骨头连着筋的亲兄弟,硬要拆开,那就藕断丝连扯不断理还乱。这种状态一直持续到2018年底。确切的说,是中冶华天各种问题暴露以后,无力再背负原包头院的各种负担,向中冶集团反馈,中冶集团也正挠头呢,一拍即合,决定把包头院扔出去。此时,中冶东方归属上海宝冶后,关系基本理顺,全产业链业务也基本打通,考虑到扯不断的合同债务纠纷,或者说为了了却当年东方拆分的不快,上海宝冶同意接收中冶华天包头院,作为其子公司——此时,中冶东方已经是上海宝冶228711架构体系中的两家设计院之一,包头院进来后,跟中冶东方成为了同门兄弟,上海宝冶拥有了东方、包头、宝冶建筑“三家”设计院。正如2016年拆分时任中冶东方董事长、现任上海宝冶集团董事长的白小虎所言——在我手里拆开的,我再给他合起来,免得成为历史的罪人——这叫担当!

已经成为了上海宝冶的子公司了,不能再挂着中冶华天的名字,于是,2019年4月,中冶西北工程技术有限公司的名字就成为了这支队伍的新称谓。

简单说说,今天的中冶西北工程技术有限公司,与中冶东方工程技术有限公司,是同门兄弟,同归属于上海宝冶。过去曾是一支队伍,与过去不同的是,他们不再是中冶集团直属的子公司。

从包头钢铁设计院,到中冶东方控股,再到中冶华天包头院,最后到中冶西北工程技术有限公司,一路走来,名字更迭,大包院的根还在,魂还在,梦还在,路还在。

上述解释了大包院和中冶东方、中冶西北的关系,但是中间有些细节未详细介绍,如中冶东方包头院、中冶东方秦皇岛院等。后期会详细介绍。本文仅做概念性科普,具体细节、表述词语可能与官方介绍略有出入。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