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开的声音——三代人的设计院情怀

这是中冶东方60华诞期间征文活动的首稿,也算是抛砖引玉稿,这篇稿件以三个人的故事串联起60载的时光。当时,很多人在猜测这个人是谁,其实他不是一个独立的人,而是用不同时期的人物故事,加以串联,虚拟出来一个人物,所以有时候对号入座不一定有意义。这篇文章后不久,刘丹妮也写了一个姊妹篇,那是一个真实的人,真实的故事,一家三代设计院的故事。

我喜欢花开的季节,更喜欢聆听花开的声音。

迎春争艳先纷落,粉桃丁香次第开。一季花期谁最美,梨花带雨芬香来。阳光明媚的田野,我邂逅了梨花盛开的美丽。密密匝匝的梨花,雪白雪白的。它们是那般的纯净,那般的美丽。若蓝天上飞舞的白云,似雪花飘飘洒洒。远远的望去,犹如一个风姿卓绝的女子,正婷婷而立。不需要太多的画笔,不需要太多的言辞,我就这样静静地感受着,聆听着花开的声音,也回想着那些与花开有关的故事。

第一个故事,是关于我的奶奶。

我的奶奶是建国前的大学生。爷爷和奶奶在新中国解放那一年投入到了社会主义建设的洪流中,成了鞍山钢铁设计处的一名光荣的设计员。就这样他们在鞍山呆了两年,又到了北京,成了黑色冶金设计院的工程师。

北京的春天,花开正好。奶奶说他喜欢花开的样子。爷爷和奶奶在那个年代,接受了祖国的挑选——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建设一座草原钢城。就这样,爷爷和奶奶在那个寒冷的冬夜,坐上了火车,三天三夜,到了寸草不生的昆都仑河畔。没有绿色,更没有花儿,但是我的爷爷奶奶们不气馁,不后悔,在那个火红的年代里,用他们的知识,建设着茫茫草原上第一座高炉。办公楼前的墙角,他们在工作之余种上了花。

短短三年时光,高炉建起来了,楼前也盛开了第一朵秋菊。这是大家亲手栽培起来的花,就像看着孩子一样,一起分享成功的喜悦。奶奶说,60年过去了,这朵花,她一辈子记得。

第二个故事,是关于我的妈妈。

我的妈妈是设计院的一名工程师,常年的设计工作和现场服务,让儿时的我,有了太多的牵挂。不知道什么时候,妈妈出差了,又不知道什么时候,妈妈回来又走了。那年冬天,妈妈和同事们在外地一呆就是几个月,放寒假了,传达室的伯伯让我去接电话,是妈妈从山东莱钢打来的长途电话。电话里,妈妈说,她不能回来过春节了,要和叔叔阿姨们一起加班设计,在现场过年。我在电话里哭着问妈妈,什么时候回家,妈妈说,等迎春花开的时候,一定回来看我。

就这样,我期盼着,等待着,过了年,开了春,一天又一天。直到一天早晨,上学的路上,八一公园的路旁绽放了一朵黄色的小花,爸爸告诉我那叫迎春花。我知道,春天来了,我的妈妈也要回来了。就在那天放学的时候,我回家见到了从现场回来的妈妈。20多年过去了,八一公园的那朵迎春花我依然记得。

第三个故事,关于我。

大学毕业后,我成了中冶东方的一员,成为海边这座新兴城市的一份子。这些年,钢铁行业不景气,我所在的专业曾经连续好几年连一份订单都没有。那些日子,部门的老师们领着我们做技术研发,搞知识储备。老同志们说,花开一季,离不开数月的耕耘、播种、浇水、打理。就这样,我们在青钢项目中一举中标了第一个现代化原料场,多年积蓄的防风抑尘、节能降耗专利技术也绽放了第一朵鲜花,也使得我们的工程成为了业界的样板。

今年4月,我们又一次踏上了投标的征程。在几轮回合下来,就在我们筋疲力尽几乎要动摇放弃的时候,我看到了窗外盛开的樱花,开的正好,迎风摇曳。一年又一年,所有的辛苦为了啥?我们的技术必须要落地,必须要开花!就这样,我们最终以实力赢得了原料场改造的合同,我们的现代化料场的技术,也从海边移师内陆,陆续在董家口、日照、邯郸、安阳落地开花。

拖着疲惫的身体回到单位的时候,阿里山路花开正好,落英缤纷,在海风中迎接我们归来。高高升起的旗帜,在花中飘扬,那一刻,我相信,我们的又一个春天,来到了。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