昌邑夏店姜泊:清代建筑见证海上丝绸之路兴盛

在山东省昌邑市东北的卜庄镇夏店姜泊村,有一座清代的二层楼四合院建筑,十多年前听说的时候一直想去看看,后来未能成行。近年来,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这些曾经的古迹,被重新的挖掘与保护,古迹的定义也被重新包装与展示,一些古迹也对外进行了开放。所以,趁着五一小长假,到姜泊亲眼看了这座见证昌邑清代丝绸之路兴盛时期的建筑,也登上了这座小楼,感怀那些时光的流逝与岁月的兴衰。

先说村庄

姜泊村,因村近水而得名。始称泊(bó)子,意为船只停靠的地方,宋代中叶定名。宋末,潍河西岸柳疃镇长胡同姜姓迁来定居。姜姓繁衍兴旺,渐成村中主要姓氏,遂村名改称姜家泊子,后省称姜泊。因“泊”也读作(pō),潍河航道功能消失后,村名便被喊成了姜泊(pō)。

从昌邑市区沿潍河堤顶路北行大约十二公里,就看见姜泊村静静地安卧在潍河东岸。这个一千多口人的村子虽然有近千年的历史,但本也是昌潍大地上一个普通的村庄。

因了村内49处清末古民居的建筑遗存、我国四大名著《红楼梦》作者曹雪芹的祖母娘家所在地、村子姜氏家族经营茧绸开拓近代海上丝绸之路和抗战时期共产党后方医院等元素的集合,自去年以来,姜泊村依托和挖掘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先后打造了村史馆、西海军分区后方医院旧址等景观。

今年。进一步加大了开发建设力度, 新设立了村南大门、雪芹戚里、海丝源头三大牌坊,新建了潇湘馆、归处等特色精品民宿和石头记农家乐、枫露茶社等旅游服务设施,目前正在建设姜氏二支家庙和长达2.5公里的环村旅游绿道。

姜泊古民居先后被列入“第四批山东省文物保护单位”、《山东省海上丝绸之路遗产名录》和山东省第一批“乡村记忆工程文化遗产单位”。姜泊村今年6月更是入选了山东省历史文化名村,成为潍坊市唯一入选的村庄。

后说姜家五大功

清嘉庆年间,姜泊村姜汝顺、姜汝孝兄弟闯关东,以烧锅酒坊起家,后创办钱庄和布庄,分号遍布全国。 清道光年间,姜濯、姜汶、姜浴、姜治、姜汾兄弟五人相继开创功茂、功浴、功增、功盛、功泰五个商号,后人称其为“五大功”。“五大功”家族发达之后,纷纷回姜泊修建住宅,兴盛一时。姜泊民居群数十处老宅子大都是“五大功”家族的故宅。这些古宅年代久的一二百年,近的80多年,是清末民初山东民居的典型代表。

民国初年,姜其琇以经营柳绸、染料、烧锅等行业而资本崛起,于1930年回乡建造宅院。耗资数万银元,两年的时间,建成了在昌邑独一无二的小洋楼。

再说小洋楼

楼房风格内院保持了当地传统民居特色,采用了北京四合院的布局,外墙融入了南方碉楼元素,整座建筑洋洋大气,独具风骚。宅院南北各五间,东西各四间,双层共36间。楼房地基深厚,有20多层砖厚的砖混基础埋在地下。地上有0.6米的砖混结构水泥抹灰台子,台子上有防潮石条,石条外部采用青砖砌墙。内里用大墼,砖与墼之间有方形丁石相连,房子墙厚0.5米,冬暖夏凉。宅院当时所用的洋灰、洋瓦、玻璃等材料,在当时当地是没有的。

洋楼外景

四合院内景

二楼正间

二楼正间窗外

二楼东房窗外

二楼挑台 灯笼

二楼挑台

一楼南屋账房

故居的大门朝南开。门两旁有专为女性制作的青石上马磴。南屋一层西边房间置有大型锅灶。西屋一层南边房间是男女厕所。建筑设有有走廊、栏杆、花窗,格调古朴典雅。大门上边饰有砖雕福禄寿喜、平安吉祥等寓意图案,大门上雕刻着“忠厚传家远、史书继世长”的对联,显然是借鉴了南方碉楼、雕镂的建筑特色。姜其琇生育3男5女。建房时其子已30多岁,当时不兴分家,一家数十口人住在一起。建这样大的房子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一大家人能够在一起住的开,实现“四世同堂”、“五世同堂”的美好向往。

最后说说西海医院

西海区行政专员公署于1940年11月成立,大致辖掖县、平度、招远、莱西、昌邑、潍县等县。1942年夏,改为西海军分区。当时卫生处为了更好开展医疗工作,建立四个卫生所,一所驻招远县,二所驻平度大泽山,三所驻栖霞县,四所驻昌邑县。抗战期间,西海医院救治伤员一千余名,为抗日军民提供了可靠的医疗保障。

后记

本来拍摄了西海医院、村庄的照片以及洋楼的外景照片,在手机剪切到电脑的时候,电脑里居然没有,手机里也没有,去哪里不得而知了。看来,以后保存照片还是要先网络备份,再剪切到电脑,不能过分相信这些电子设备。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